《人民日报》头版:教育扶贫,托起美好未来发表时间:2021-03-23 16:20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教育系统发挥自身优势,实施组团式支教、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等措施,教育扶贫提升了贫困家庭的脱贫能力,开拓了贫困人口子女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切断贫困代际传递。3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报道《教育扶贫,托起美好未来》,一起来看。 陇中黄土高原的深山里,甘肃省武山县沿安乡初级中学的新校舍投入使用,暖黄色的教学楼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回荡着琅琅书声。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用免费职业教育“托底”,帮助未能继续升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走出去”,“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逐渐成为现实。 得益于海南医学院的对口帮扶,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番豆村形成了“种养供销”一体化的扶贫模式,村民收入大大提高,“富口袋”又“富脑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教育系统发挥自身优势,实施组团式支教、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等措施,教育扶贫提升了贫困家庭的脱贫能力,开拓了贫困人口子女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如果不是老师的一通通电话、一次次上门,重庆市云阳县的徐丹姐妹俩或许仍辍学在外。 2019年10月,云阳县路阳镇路阳小学校长陈龙接到报告:姐妹俩没来学校,被父亲接到广东去了。陈龙赶紧组织劝返小组奔赴广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个孩子终于回到了校园。 “爸爸,我的语文考了81分,画的画还被贴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了……”徐丹用班主任的手机与父亲视频通话,报告学校里的好消息。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做到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优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优先向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倾斜。 其中,“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控辍保学”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任务。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其中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 如今,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教育公平实现了新跨越,正在乘势而上,向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迈进。 “我喜欢班里的大屏幕,里面的老师唱歌特别好听,还有很多城里的同学和我们一起上课。”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小学,龙欣雨喜欢上了这样的新课堂。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012年的25%上升到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从48%上升到95.3%。 “以前不愿来,现在却舍不得走了。”安徽省利辛县望疃镇草寺小学特岗教师李慧不禁感叹。学校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乡村教师的待遇也提高了,还配备周转宿舍。 近年来,我国“特岗计划”累计招聘教师95万名,“国培计划”培训中西部乡村学校教师校长近1700万余人次,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8万多所乡村学校127万名教师,19万名教师选派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教……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成长起来。最新数据显示,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本科以上学历占51.6%,中级以上职称占44.7%。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我国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如今,我国建成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各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累计资助贫困学生6.41亿人次,基本做到“应助尽助”。 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累计招收70万人,累计有514.05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贫困学生纵向流动的通道更加宽广。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教育脱贫攻坚力度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教育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我找到工作,多亏了学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的精准帮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学生杨圆圆表示。 “县教体局同志给买了羊,又修了圈,今年估计能增收近两万元。”河南省沈丘县范营乡八里棚村贫困户孙运东得到“专属扶贫小分队”的精准帮扶,对未来充满希望。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不让一个群众因贫困掉队!教育脱贫攻坚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制度设计紧紧围绕人民福祉,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分类规划、分类指导,尽最大努力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期盼,让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如果不是对口支援,我真想象不出大海有多美。”得益于“临夏—厦门”携手合作,甘肃省临夏市第三中学的王奇荣跨越2000多公里,和同学们来到厦门开展研学实践。 “如果没有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走出大山。”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李红斌掌握了一技之长,还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汽车喷涂项目奖项。 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组团式”支教、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教育脱贫攻坚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依托“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发挥师资优势,选派200余所领航工程成员学校共880余名教师到四川省凉山州支教,覆盖凉山州14县市9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精准帮扶、快速提升凉山州各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与中国教育基金会,联合国内卫生类职业院校、6家企业,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职教中心制定护理专业帮扶方案并筹集资金,目前涵盖基础护理、重症护理、妇儿护理、急救等领域的实训设备已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国一盘棋,教育脱贫政策直通贫困地区,全社会力量得到最大程度动员,形成了教育大扶贫格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一步,我们要守好控辍保学防范线、义务教育保障线、教育质量控制线、乡村振兴支撑线、思政工作安全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持续振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 | 张烁 丁雅诵 来源 | 《人民日报》
文章分类:
教育资讯
|
2023-08-29
2024年《中小学班主任》杂志征订开始啦!《中小学班主任》杂志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2017年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3742,国内统一刊号:CN 31-2141/G4。本刊为中国基础教育期刊文献总库、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知...
2024-03-25
为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近日,教育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十项规定》,并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消防救援机构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加强对中小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指导监督,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发生火灾事故的,按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严肃追责问责。跟教育小微一起来了解——中小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十项规定...
2024-03-21
编者的话: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事实上,为教师减负的步伐多年来从未停下,也并非没有政策举措。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教师减负究竟难在哪里?堵在哪里?需要将这个教育问题置于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审视。今天,中国教育报推出系列评论第三篇,和小编一起来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健全监督机制,建立非教学事务进校园举报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布,对查证...
2024-03-1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在机制建设、师资配置、课程设计、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和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人民日报》报道——不负重托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 2019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见证了一堂...
2024-03-13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2024年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 共同守护光明未来”为主题,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2024-03-12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2024年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 共同守护光明未来”为主题,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通知作出六项部署。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一是推进近视防控“六个一”试点。教育部命名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结合近视防控改革试验试点工作要求,在中小学校、幼儿园部署开展“每班张贴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
2024-03-07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好日子,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孩子们脱去厚厚的衣服,更愿意运动。
2024-02-22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教育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年。依据这一基本政策导向,我们对今年的十大教育热点作出前瞻性预测。本文作者:周洪宇 邢欢 刘柳(周洪宇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兼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
2024-02-02
每次一到寒假,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在家里长时间沉迷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怎么办?
2024-02-01
链接山海,共赴数字化未来之约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观察当下,数字技术正如“普罗米修斯之火”,驱动并推进社会变革,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推动全社会“超快速、大尺度,深层次”的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革新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危”“机”并存,我们要做出哪些改变?全世界将如何携手,共创数字化美好未来?为了共... |